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普通话证书 > 新闻资讯

关于普通话的简介

来源:考试吧 发布时间:2017-08-12 17:01:04

   普通话(Mandarin):是国语的另个称呼,各国都有自己的普通话以利广泛交流,中国的普通话即汉语普通话,是中国官方从清代以来推行的修正型首都雅音(官方用语),在现代中国是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1949年新成立的北京中央政府确定现代标准汉语由国语改称普通话。

  概念史:在中国,"普通话"一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清朝政府正式称呼是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1949年新中国规定国语改称普通话。

  语音历史:汉语的普通话(国语)孕育于汉唐时期的中原官话(所以现代人读唐诗宋词元曲一般都能押韵),从《唐韵》到宋代《广韵》和明代初期的《洪武正韵》是继承。朱棣迁都北京时以南京人为主、从全国各地迁来数十万入口,影响元朝的大都官话,以南京官话为主要基础形成了北京官话(异于北京胡同音)。 自康熙皇帝起清代贵族学习和推广北京官话,因此北京官话在河北省和东北区域广泛流行,并具有若干区域特色而分为若干官话片区。

  制定历史:①清末:1909年清朝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②民国:多次制定国语读音,1918年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主要由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混合提取。③新中国:1953年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新中国普通话以北京官话语音(异于北京胡同话)为基础音并加以修改,以滦平话为一般标准,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小区别:台湾所用民国国语的语音柔软一点,大陆采用的滦平话清脆一些。

特别声明:由于各方面情况不断调整与变化,山东育路网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