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远程教育成人再修学历,高起专/专升本/高起本,12年春季学籍报名进行中,各大学网络远程教育学院各省市学习中心于近期组织入学考试,具体报名办法,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地点等,详询西安交通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山东济南学习中心,联系电话 0531-58651558 QQ 3285244682
众志成城绘蓝图
2011年,学校群策群力制定“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8月下旬召开的学校暑期工作会议,对规划文本进行了审议和修订,最终形成了《西安交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以及“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体制改革方案、财务支撑计划等。
“十二五”将是学校奋力爬坡、提高质量水平的重要时期,学校将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卓越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学科方面,努力将机、动、电为代表的3-5个学科建成国际先进水平学科,并形成高水平理科格局,显著提升管理学科国际化水平,大力加强生命、医学学科综合实力,建设特色鲜明和名家荟萃的人文社科;队伍方面,建设一支在结构和水平上与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可比的核心骨干教师队伍,以及高水平技术支撑队伍、管理服务队伍,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使用、评价、流动机制;人才培养方面,将按照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标准,深层次解决好“教什么、谁来教、如何教”的问题,彰显“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育人特色,将学校建设成为中国“学风最好、教风最好、校风最好”的大学之一;科学研究方面,着力抓好科研基地建设、重大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创新能力建设,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使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的整体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临床医疗水平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民生方面,将着力建设功能设施完善、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绿色校园,加快推进学校住房建设,力争从根本上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大力提高教职员工的健康和医疗服务水平。目前围绕上述目标的工作已全面推开。
按照中长期战略规划,学校发展将坚持“三步走”,在完成第一步10年建设的基础上,到2020年将学校建成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到2050年左右建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学校的奋斗目标是:能代表中国一流大学水平,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一批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若干个学科综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一批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若干个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校友;有相当数量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学校在世界上的总体排名有较大提升。
大学文化焕异彩
2011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推向纵深的一年,4个方面的大型活动贯穿全年。一是隆重庆祝建校115周年暨迁校55周年。通过举行校友返校大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回顾与展望报告会、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报告会、《大树西迁》专场演出和校庆文艺汇演等,凸显了“传承历史、启迪未来”的主题。二是隆重纪念建党90周年。开展了“闪光在岗位、助推十二五”主题实践活动,巩固和深化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各项成果,表彰了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举办了“永远跟党走”大型歌咏比赛、征文演讲比赛和摄影大赛,特别是大型歌咏比赛师生同台连唱3场,所有分党委、总支组成33支代表队,参赛师生近4000人,交大历史上前所未有,极大振奋了人心。三是隆重纪念钱学森学长诞辰100周年。学校召开纪念大会,举办钱学森教育思想论坛,提出“坚定不移走钱学森道路,奋力实现西安交通大学宏伟目标”, 将“老交大传统、西迁精神、钱学森道路”确立为我校基本文化形态和大学精神的核心内涵。学校作为制片方之一,与西影合作拍摄人物传记片《钱学森》;与央视合作拍摄播出专题片《实验班的故事—沿着钱学森走过的路》;西安交大出版社推出《钱学森年谱》、《钱学森力学手稿1》、《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思想探微丛书》等6本精品图书;精心组织诗歌朗诵会和图片展览,启动钱学森业绩馆改扩建工程。四是首度开展“2011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在全校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评出玉树志愿服务团、力硕81班以及张远、李博、马廷姣、刘慧通、王婧姝、孙志勇、王志鹏、张甜等品学兼优的西安交大大学生年度人物,同时表彰了获得提名奖、入围奖、无私奉献奖、自强不息奖的多位同学。这一“寻找身边的榜样”大型活动,凸显了学校的思想文化导向,丰富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文化强校、校强文化”的总体工作思路。文化强校,就是坚持以科学思想和先进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将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以及大学精神的培育、学校软实力的提升、全面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和不断深化作为核心任务之一,贯穿在改革发展和各项工作中;校强文化,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库、知识库、人才库的作用,集中研究型大学综合优势,形成强劲的文化发展实力,积极引领社会思潮、文化形态和道德风尚,同时深度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文化发展格局,组建以西部文化遗产为特色的西安交大博物馆。我校500名世园会大学生志愿者首批入园,表现优异,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机关和后勤各单位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纷纷拿出具体举措,切实提升工作质量。第二附属医院的省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得到省委文明办高度评价。
民生工程暖人心
最近学校主页的一条消息格外抓人:目前兴庆、雁塔校区的旧房改造,与曲江校区公寓项目的建设工程,均已完成相关建设手续和房型设计,其中二村已开工建设。学校决定将即将开工兴建的4820套住房,面向无房户和住房未达标户,于近期启动申购(租)工作。为减轻教职工负担,学校还将承担曲江校区公寓建设部分配套费用。这是民生工程中的典型一例,是年内所办实事中的一件。
2011年学校工作要点突出强调了抓好民生工程,为此推开一系列工作:曲江新村1100套住宅业已完工,即将交付使用;兴庆校区二村家属院改造项目破土动工,其中含有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教工活动中心;投入900余万元实施教职工生活区综合环境治理工程,其中改建停车场3250平方米,修整路面12430平方米,更新了智能控制路灯,实现了新建家属区的安防、技防体系全覆盖;加强社区建设,着力改善离退休老同志生活条件,新建成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扩建了社区家疗站,增加了床位和相关设备,方便了医疗报销,并新增了定点医疗单位,完善了健康档案,等等;新购7辆班车用于教职工上下班,并于教师节全面启用。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千方百计稳定学生食堂价格,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以设立宗濂书院分院为抓手,加强对学生管理与服务的同时,切实改善二附院、口腔医院同学的就餐及住宿条件。
学校年内进一步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16500平方米的大学生文体教育中心已完成施工;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兴庆校区西食堂主体施工也已推开,建成后可容纳万名学生同时就餐。
人才卓越铸辉煌
2011年的人才队伍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徐宗本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校理科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千人计划” 学者我校获批11人,总数达到31人,处于全国高校前几位,同时还入选1位“青年千人计划”学者,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并有2人入选与国家“千人计划”相配套的陕西省“百人计划”,24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居全国高校第四,体现了我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最新成果。与此相适应,我校遴选出第八批“腾飞人才”13名,通过实施“百名外籍教师计划”新聘17位外籍优秀学者,通过开展“海外优秀学者讲座教授计划” 吸引10位杰出人士加盟,进一步壮大了学校的领军和骨干人才队伍。
全校广大教师精勤育人,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甘于奉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罗先觉获国家教学名师奖;李树茁获“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郑庆华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殷勤业、杨拴科、孙林岩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姚学玲获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并与朱波峰同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苏秦、徐友龙、蒋跃获省教学名师奖;王嗣岑、陈雪峰、唐桂华、杨冠军、李兴文5人获评省青年科技新星。学校还评选出第六届伯乐奖获得者5人、年度“王宽诚育才奖” 获得者20人、第四届“师德标兵”及“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共15位,并在教师节期间予以隆重表彰。
学科喜开大格局
2011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一年,按照“工科引领发展、理科跨越发展、经济管理持续发展、生命医学融合发展、人文社科特色发展”基本思路,“985”三期21个学科建设项目全部启动。基层学术组织也随之进行了相应调整,在原数学学科基础上成立数学与统计学院,下设数学系、应用数学系、统计学系、大学数学教学中心和数学实验中心,采取新的运行方式和用人机制,2012年起独立招生。与此同时推进化工学院筹建工作。年内还新增哲学、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临床医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软件工程、统计学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理论经济学等1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至此,我校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5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42个。首批获准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工作,将在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两个领域培养工程技术领军人才。新增国家临床医学重点专科4个,建立“西安交通大学-阳明大学心血管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管理学院成功获得代表全球商学院最高成就的AACSB国际认证,加快了我校管理学科迈向国际一流的步伐。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在“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人文社科发展基础上,强化能力建设,通过“人文社科名家推进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学术创新基金”等的深入实施,加大教师队伍引进和培养力度,力争涌现出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和新一代领军人才。
学科基地建设健康发展,机械结构强度与震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成功;国家能源先进电网与装备可靠性及寿命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设立;新增“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物理与器件”、“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新址揭牌;国际应用力学中心、重大电力装备国际中心、固态照明工程研究中心等相继成立。
“学术特区”前沿院人才聚集效应突出,发展态势喜人,已建成国际一流学者领衔的7个研究中心,产生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世界顶级期刊接连发表高影响力论文。以年内成立前沿生命科学研究所、前沿化学研究所为标志,前沿院深入开展与有关学院的合作,共同推进学科创新。
教坛劲吹改革风
2011年全力落实上年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各项改革举措,着力提高第一课堂质量。同时,为优化人才培养,在国内率先开设网络公开课程,发布课程已达2527门,点击量逾803万人次。学校为此投入巨资启动“课程中心”一期建设,以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完善学生综合知识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同享。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由国家级教学名师马知恩教授领衔,围绕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技能,面向广大教师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启发创新思维、促进其个性化和专业化发展,形成提升教学质量水平的长效机制,目前接受培训的教师已近百位。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新增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一)、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2项,同时,我校已开设核心课程17门,全年选课学生近万人次。实施校领导联系书院制度,并实现了书院学业导师全覆盖。3大类15个技术平台、上千台仪器设备和琳琅满目的“材料超市”吸引越来越多的学子走进工程坊,通过指尖实现创新梦想。继续深化招生改革,本科生录取分数再创新高,在“985”高校排名中升入前12位,所录新生进入所在地区前1%的达74.2%.近12000人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为历史新高。切实加大力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篇论文入选2011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获提名奖,25人获第二届“全国博士生学术新人奖”。推动C9就业联盟成立,全面实施网上签约,有效提升就业质量,全年举办各类校园招聘会710多场,2500余家用人单位来校揽才。创新实践结硕果,2011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我校获1个特等奖提名、12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创历史记录。此外,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创意创业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等全国大学生重要赛事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多项。理学院、航天航空学院本科生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我校4名学生参加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男、女篮及游泳等项目,在赛场上展示了中国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并有2名同学入选火炬手参与了这一世界大学生顶级体育赛事。
媒体聚焦我校人才培养改革,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大报大台年内以近300篇(条)次的罕见力度,对我校人才培养“四步曲”以及教育理念、各种创新性举措进行了集中报道。学校主页、校刊推出“人才培养走基层”系列报道,持续刊发各学院育人新思路、新经验和新成效,受到广泛关注。
学术创新攀新高
2011是科研实力大大提升的一年,我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资助412项(其中生命医学领域148项),居全国高校第八,比去年增加151项,总资助经费达21558.5万,项目数和经费数均为历史最好成绩;以首席科学家单位主持973项目1项、973课题9项,国家科技计划备选项目库入选17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86项,中标13项;获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增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列全国高校三甲,创历史新高;获教育部博士点和新教师基金项目71项,排全国高校第七;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5项,为历史最优,获国家社科基金13项、省部级各类项目55项;军工科研项目新增126项,比去年增长40%,合同总额过亿。
2011也是创新性科研成果集中涌现的一年,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我校申报6项全部获奖,列全国高校第八,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据最新数据公布,2010年我校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SCI收录论文1563篇,比2009年增长了16.6%,排全国高校第15位;EI收录论文1715篇,增长了13.6%,居全国高校第七;SSCI收录论文50篇,列全国高校第八。材料学院、理学院、生命学院、航天学院、医学院、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一附院等单位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Nano》、《Soft Matter》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Science》刊登安芷生院士领衔的团队原创性重大成果“冰期——间冰期印度夏季风的动力学”。 医学院李生斌团队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主持完成朱鹮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电信学院课题组积极承担“天宫一号”部分地面监控与飞控决策支持任务。一附院成功实施我国首例“下马式”肝脏离体切除手术。1项成果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分别有3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成果要报》。我校获32项第10届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省名列前茅,其中一等奖、二等奖获奖数均创新高。
深化合作写未来
2011年学校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协同创新,新建的广东研究院与浙江研究院正式注册,西安交大(厦门)金帝新技术研究院揭牌,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我校联合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与省科技厅、工信厅、西安高新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共同签订现代制造服务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框架协议,并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公司等八家企业签订首批入区项目,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学校进一步加强与陕西省大型企业合作,签订科技合作527项。学校评为“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典型经验集体”,王小力、聂钢、虞烈、叶明被评为“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突出贡献个人”。 今年学校迎来了与新疆大学首批25名联合培养本科生。继续教育学院面向全省2万多名公务员开展网络培训工作。三所附属医院积极为地方政府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贡献,一、二附院均入选2011年中国公立综合性医院社会贡献度50强。精心办好中组部以及陕西省委组织部分别设立在我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培训面已达14个省市区,形成了品牌效应。一年中连续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举办三期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高级研修班,增进了校企合作。新增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大遗址保护与古建筑国际研究中心等,并积极筹建欧亚经济论坛研究院、陕西经济金融研究院。学校和欧亚经济论坛执委会联合主办了“欧亚经济论坛发展战略研讨会”。还切实加强了与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战略合作,积极开展“走进大秦岭”学术考察,成功举办“秦岭与中华文明高层论坛”。
2011年国际交流取得长足发展,学校深化与MIT、UC Berkeley、剑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实质性合作,签署合作协议38项;派出795名学生赴境外学习和交流,为历年来最高;聘请长期外国专家72人次,短期主请和顺访的专家430人次,举办了36场国际会议和双边研讨会;来自71个国家及地区共计1419名留学生来校学习,规模再创新高;3个“111计划”引智基地获得教育部与国家外专局滚动支持,并于年内新增该基地1个,至此我校成为国内拥有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数量最多的高校之一:“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孔子学院”受到国家汉办及驻英大使馆表彰,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共建美国交流中心。我校与教育部合作共建中国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西安)。
|
|||
|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3年热招中 | |||
| ·山东大学首批全日制自考本科招生院校 | |||
| ·蓝山酒店管理学院今日的学生,未来的国际经理人 | |||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国际空乘专业圆你空姐梦 | |||
| ·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时装设计类院校的佼佼者 | |||
![]() |
![]() |
| 2013年求学山东 | 中外合作办学 |
